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非正式讨论会时强调,中国经济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期、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的机遇期、改善就业和民生的机遇期。
这一说法是中国高层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全新定位。所谓机遇期,即是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期。那么,该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三大机遇期呢?
其一,中国经济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期。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仍将是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当务之急是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为此,中国一方面需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劣汰,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一方面加速发展服务业发展,改变目前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重新分配意味着巨大商机,信息、科技、环保等政策鼓励的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此次APEC会议上,中美双方于11月12日在北京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其中,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计划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这一承诺意味着中国能源行业战略面临较大调整,与碳排放相关的环保型企业的发展潜力无限。
其二,中国经济进入了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的机遇期。培育内生增长动力是指中国经济需要实现自我良性循环,因此当前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刺激短期增长,而是如何应对中长期内增速放缓的趋势。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从粗放型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10月下旬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密集出炉新政,旨在促进体育、科技服务业、信息等领域消费。11月份更是以刺激进口消费的政策开局。11月6日国办发布《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16日国办出台《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拓展网络消费领域,推进商务领域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引擎的主要驱动力已渐渐转型。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消费在中国“三驾马车”中的占比已经悄然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网络消费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巴巴创下单日成交571亿元的全球网购奇迹。
其三,中国经济进入了改善就业和民生的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借助人口红利持续高速增长,国家财富急剧积累,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与此同时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却小于国家财富的增长速度,财富分配比例的失衡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使得内需增长受限。从“国富”到“民富”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通过简政放权、逐步放开要素价格、放松民间资本进入的限制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各部委也纷纷设立政务大厅,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以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此外,为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据估算,此举每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00多亿元。
这些举措对促进就业的利好作用已经初显。今年1月至9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同期就业等指标也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全年新增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此外,政府还将加强有利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一些城市管理者“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发展观念使得中国政绩工程不断,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目前,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未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先地下,再地上”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加强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此看来,尽管目前国际社会普遍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担忧,但是现阶段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却越来越成熟。正如习主席在此次G20峰会上所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充沛,发展前景光明。
相信无论是国有资本、民间资本,还是外国资本,都不会忽视处在三个全新机遇期的中国市场。同时,中国政府也将继续通过向改革要动力,抓住机遇,借助多方资本,适应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正进入新机遇期
[2014/11/26 14:20:23]